目前分類:戲棚下的人生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戲不說從頭


《沒有我的戲》裡有一個橋段是這樣子的:七點鐘觀眾入場,七點半演出開始;在進行一些喜劇片段之後,曾國城才突然出場宣佈:「演出正式開始,本節目禁止錄音,否則……(演員不語,故做極度誇張的肢體劇場的身體線條);本節目也禁止錄影,否則……(演員拿一塑膠袋套在頭上矇住臉,煞有其事的正常表演)……以下全劇將不能說出一個「我」字……。」其實,當曾國城宣佈演出開始時,戲已經演了三十分鐘了。

這個概念後來延伸到《半里長城》:戲剛開演時,風屏劇團還在進行彩排,等到風屏劇團的《萬里長城》這齣戲中戲正式公演時,上半場已經快結束了。而在過程中的《萬里長城》場次也不依序呈現,而是有機的跳躍,以致於《萬里長城》的第一場戲<�華陽夫人>是到了下半場才呈現在觀眾眼前。

我不是愛標新立異,或是刻意花俏地去編排場次結構,而是一種來自生活的觀察。其實,我覺得「戲不說從頭」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我常常覺得人生中有些事情就是這麼直接、突然的發生了;有些事情我們只是比較晚參與或介入而已,但是它早就發生了;有時候我們根本很難去找到事情發生的原點,甚至我們常常是「切入」與「切出」一件事,我們無法去指辨其間的界限。我想說的是:「戲在開演之前早已經開演,戲在落幕之後還在繼續。」

戲與人生之間那條界限,很難去描繪。有時候,我們發現自己在生活中常偽裝扮演另一個人,那是你希望別人所認識的你;有時候,我們發現演員在舞台上卻好像過著很真實,好像台上的那個角色就是我們一直壓抑隱藏在內心中的另一個真實的自己。

莎士比亞的《暴風雨》裡有一句話:「世界是一個大舞台,世上的男男女女都是演員。」我想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從來就不是歷史劇
有一次在開服裝設計會議時,設計師璟如問到導演《半里長城》對於時代的歷史考據要做到多細?對於服裝風格與顏色的基調設定為何?我想了一下,回答說:「歷史僅供參考」。第一個直覺想法是:秦朝的正色是黑色,舞台上的顏色太黯淡似乎會讓視覺變得很沈重,與喜劇的氛圍不搭;第二的想法是:風屏劇團是一個三流劇團,不太可能去講究這些細節,於是錯的反倒成為是對的;第三個想法是:「《半里長城》從來就不是歷史劇!」

我只想從史料當中去挖掘出能古今對照的歷史借鑒,而非「歷史的包袱」,況且,當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呂不韋是秦始皇生父的說法都遭到許多學者質疑時,去講究歷史的正確性,對這齣戲來說好像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歷史只是一個藉口,一種形式的借用,我對為歷史人物重新定位、評價,或是翻案沒有太大的興趣,我在乎的是歷史與現代相對應的軌跡,那是一種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人性價值。

我想到去年有一則新聞,一個蒙特婁的男子用一枚紅色的迴紋針在網路上與人交換物品,經過十四次的以物易物的交換,他換到了「在一棟兩層樓的房屋免費住一年」!他說這靈感來自於一個小孩子玩的交換遊戲「越大越好」(Bigger and Better)。

呂不韋與他父親有一段著名的對話:

呂問「耕田之利幾倍?」
父答:「十倍。」
又問:「珠玉之贏幾倍?」
父答:「百倍。」

ju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屏風20週年,生日快樂。


這是我第二次步入劇場,看女兒紅。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屏風時所看的戲碼,
2003年12月6日,這是讓我愛上屏風的根源,
親逢其盛地參與了那次全體觀眾起立鼓掌十幾分鐘的演出。


一樣的劇情,一樣的故事,一樣的人生悲劇。
一樣的動人,一樣的深刻,一樣的痛哭流涕。


明明已知道劇情的我,卻怎麼還是,
在修國說著媽媽努力地把三個因逃難夭折的孩子生回來、
在年輕修國承認自己不敢讓鄰居知道母親發瘋的懊悔時、
在母親替娘親打回那一巴掌、
在父親說著自己奮力跳上船不想死在港口、
在大姊淒厲呼喊著母親回家了時,
完全無法控制的落淚,一連串的,無法自己的。


在幕落時,鼓掌雙手,抽動著身軀,眼淚持續崩潰,

ju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舞台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就好像人生一樣--莎姆雷特

好久沒見到所謂的空台了,這樣赤裸裸的空曠令人怵目,
偌大的空間裡頭,看不見什麼華麗景象,卻更容易看盡內心深處。


從頭到尾,莎姆雷特帶給觀眾無止境的歡笑捧腹,我也是。
從第一幕稍微正常對照組版後,
我近乎歇斯底里花枝亂顫地狂笑持續兩個多鐘頭,
這的確是一齣讓人宣洩情緒的絕佳好戲。
如果說大笑可以讓人長壽…今天的笑量足以讓我多活十年了。

這是一齣喜劇,既然是一部喜劇,必定有無數的笑點及梗在!
無論是國王的「真相又大了一個白」、帥哥的四千萬、
最具台灣本土味的莎姆雷特持刀「讓我一劍刺進你的靈魂深處!!!」
王小月和城城的兩大巴掌、鐘凌欣的一堆小抄、小春的抱著屁股、
以及那非常搶戲的「布景」&等一下~~

總而言之,整場戲在極盡荒唐的可笑中,帶給了觀眾無數的歡樂。
國修老師,你真的太妙了!!!
這整部戲根本就是一場「陰謀」!!!
企圖陷害到場的觀眾肚子抽筋、嘴巴酸、手掌紅通通的大陰謀!!!!!
但我真的好喜歡這種陰謀。

ju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錢欽青/專題報導】4/14聯合報
                                                                               
                                                                              
  
在書房創作遇到瓶頸時,就到廚房熬一鍋好湯,舀掉
湯裡渣子的同時,也舀掉思路上的小石頭!
                                                                               
                                                                               
童年畫面——到西門市場買菜

                                                                               
李國修出國最愛造訪當地的「劇場」和「市場」。前者
是他的戲劇專業觀摩,後者就要回溯到中華商場的童年,
父親推著腳踏車,他坐在前面小籐椅上,一塊兒到紅樓
後面的西門菜市場買菜,小國修就在盯著兩邊雞鴨魚肉
蔬菜的溫馨畫面中,漸漸地長大。「從一個地方市場的
規畫、規模與排列組合,可以看出人們對生活次序的安
排,我也等於是透過市場來觀察不同的社會結構」。


拿手料理——羅宋湯與拉麵
                                                                               
從國外的「劇場」和「市場」回歸到日常生活,就變成
兩處他耽溺的空間:「書房」與「廚房」。「書房是到
國外觀摩之後回來創作,廚房是看了別人的市場之後,
做一些自己想做的料理,朋友都知道我最拿手的就是
『羅宋湯』和『日本拉麵』。」
  

ju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是一次很奇特的經驗!

經由小紀提醒,得知長榮大學邀請屏風到校表演三人行不行,由於曾經

在戲劇課上演過屏風的三人行不行之"Oh!三岔口",抱著好奇的心態,我

帶著胖仔一起去長榮大學看這齣戲。

雖然這次演出的人只有楊麗音是當初的演員,另外兩位是高明偉及露屁

屁帥哥邱逸峰,但衝著前兩天看屏風的好色奇男子時,對楊麗音的無限

喜歡,所以我還是硬拉著胖仔去了。

三人行不行是一個編劇劇有無限巧思的戲碼,台上只有三人,卻能運用

得宜的演出十幾個角色的戲。當初我們演"Oh!三岔口"時,就能瞭解這樣

的配置驚人得可怕。舞台上永遠只有三個人,但角色不斷地在變化,考

驗著演員下場換裝跟變換情緒的速度。

而這次在長榮大學看的不是我所想像的"Oh!三岔口",而是屏風第一齣三

人行不行。風格頗像我們大學服務性社團的晚會劇碼,純粹在變換角色

ju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